生物多样性漫谈





各项指数
课程简介
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总和,是生物进化的结果,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。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上是如何分布的、受什么控制的?生物多样性是怎样形成的、怎样维持的?人类怎样才能合理利用生物资源?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,思考和研究。本课程将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,使学生了解当前生物多样性学科前沿,重点掌握关于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主要机制,从而激发学生对植物学、动物学和生态学的学习兴趣;还将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分析,使学生学会数据收集及其统计分析方法,通过综合性、研究式实验的训练,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。
教师简介
孙书存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,获理学博士学位,生态学专业,进化生态学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方向。2004-2005在美国威廉玛丽学院访问进修;2009-2010在美国耶鲁大学访问进修。2005年入选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;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“百人计划”;2008年入选“南京大学第一批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”。现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多项,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cology, Functional Ecology, Evolutionary Ecology,Oikos,New Phytologists,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等生态学主流刊物发表SCI论文20多篇。
教学目标
从分析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多样性的分布及其与地球历史变迁、环境因子的关系入手,通过实地考察和数理分析,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,从而拓展学科视野,提高思辨能力,培育科研素质,为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。
教材及参考资源
1.参考国内外有关教材的相关内容。
2.Nature,Science,Ecology等杂志上的相关论文。
教学方式
以课堂讨论为主:除了课程开始的2个学时,对各个专题分别提出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问题,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,同时点评和剖析具体问题所涉及的一般科学问题。以野外实地考察和分析为辅:对学生感兴趣的重要科学问题,在提供相关文献和书籍及课题讨论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科学假设。然后通过实地考察,数据收集和分析,尝试回答科学问题,从而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思路。
教学大纲
1.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分析(4学时)
2.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的探讨(8学时)
3.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(8学时)
4.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(4学时)
考核方法
根据学生的考勤(占10%)、课堂表现(提问、讨论、回答等;占40%)、野外实地考察表现(提问、回答、数据分析和处理;占10%)、口头或书面报告(占40%)等综合评分。
课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