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献交流学





各项指数
课程简介
教师简介
陈雅,信息管理系副主任,教授,从事本科教学十数年,拥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,教学效果良好。已经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全部为一流期刊和核心期刊论文,独立出版专著1本。科研项目有:知识经济与中国出版业发展(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)、江苏社会科学生产力研究(江苏省社科基金)、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研究(教育部人文社科)、社会信息化测度理论体系研究(国家社科基金)、知识产权与信息管理(985项目)、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(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子目项)等项目的主持人和主要合作者。荣获: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、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论文一等、二等和三等奖、江苏省文化厅优秀成果二等奖、长三角地区优秀论文一等奖、江苏科技情报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奖等奖项的奖励。
郑建明,信息管理系教授、博导,承担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、教育部5项、省教育厅项目5项;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,其中一流刊物11篇,国内核心24篇,第一作者19篇。
教学目标
1.入学教育的功能:研讨课的
教材及参考资源
(一)教材、参考书:
1.张舜徽.文献学概要.中华书局,1982
2.孙钦善.中国文献学史简编.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8
3.潘树广.文献学纲要.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5
4.王京山.文献传播.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10
5.(美)罗杰斯(Rogers,E.M.著,殷晓蓉译.传播史—一种传记的方式.上海译文出版社,2005
6.胡正荣.传播学总论.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8
7.周庆山.文献传播学.书目文献出版社,1997
8.周文俊.文献交流引论.书目文献出版社,1986
9.倪波、张志强.文献学导论.贵州科技出版社,2002
(二)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:
1.网络信息资源:中国知网,超星图书馆,维普数据,JALIS
2.教学参考影片:《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》、《国家宝藏》系列、《古代中国文化交流》、《古希腊文化》、《可携带的图书馆》
3.实习基地:南京图书馆、常州市图书馆、南京大学出版社、南京大学图书馆
教学方式
2.为学生做专业选择做好准备:本课程重在引导,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,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,明确以后的学习方向。本研讨课程不需要前修课程知识,采用特定学科的方法和材料,实现真正的探究性学习。
3.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:不仅要求学生能在研讨课中理解别人的观点,而且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,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;不仅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,同时学生需要经常针对讨论主题进行撰写大量的发言报告。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相互的观摩学习,得到能力和自信的提升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意识的传授口头和书面沟通技巧。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有机会接受这种锻炼,从整体上培养和发展听、说、读、写能力。
4.培养学生从事学术活动所必需的科研探索精神:本研讨课的组织是要学生就讨论主题阅读老师所给的材料,并在课外查阅大量资料,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。这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阅读、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要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,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,这是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形成和强化。
教学大纲
(一)专题内容:
专题一:中外古典文献发展脉络探析4课时
专题二:古登堡印刷术前的西方文献形式及交流方式4课时
专题三:中国古代书院制度2课时
专题四:以一个自选主题对21世纪前十年文献分布现象进行分析4课时
专题五:文献链与生物链比较研究2课时
专题六:网络时代文献交流管理机制4课时
(二)课程结构:
第一章 文献交流基本概念、属性、社会职能
第二章 单元文献结构(古今中外典型讲解)
第三章 文献组织与文献揭示(涉及到多学科、多方式)
第四章文献交流体系与结构
第五章文献交流与文献分布规律(定量研究)
第六章文献交流与文献生产规律(宏观文献交流研究)
第七章Web环境下的文献交流模式
教学方式:
1.课堂教学方式:对于基本的概念、理论和方法的讲授
2.课堂研讨方式:创建团结、互助的学术课程小型社团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与学术积淀,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思辨能力。为大学新生提供这样一个近距离接触教师的机会,引导他们怀着探究的激情迈进学术的殿堂。
3.教学影片观摩方式:通过观看声情并茂的与文献交流与文献记录相关的教学纪录片,直观感受文献记录与交流的过程与社会作用。
4.专家座谈方式:邀请本专业的著名学者和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参加课程研讨,邀请国外访问学者对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交流。
5.实地参观方式:充分利用本系的本课程实习基地,如,南京图书馆、常州市图书馆、南京大学出版社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等,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献生产和交流机构及其具体工作环节,让学生把专业学习与专业选择、学习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。
考核方法
1.专题研讨课程上的发言稿;
2.小型课程论文;
3.对于本专业名著阅读的读书笔记;
4.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做课程专题研究时的查询参考书的目录;
本课程基本概念、理论的闭卷测试。
课程评论